苏州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
苏州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童童接受记者采访。
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算法研发部总监刘子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日前,由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骨干记者组成的“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型深调研采访团队来到苏州和上海,分别走访了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晟生物”)和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心医疗”)。同为中山走出的苏州康晟生物与乐心医疗,分别以“双城协同”与“长三角+大湾区”双引擎战略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为观察中山医药产业进阶提供了独特样本。
文/本报记者 张房耿
闫莹莹 徐世球
图/本报记者 秦茂群
协同: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双驱”魅力
“当时选定在苏州发展,是为了离我们的客户更近。”康晟生物副总裁王童童介绍企业2022年“落子”长三角,将企业服务半径延伸至华东市场的初衷,当时的落子在中山与苏州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康晟生物苏州生产基地,王童童指着全自动灌装线介绍:“苏州新增的干粉培养基生产场地使原有的干粉培养基产能扩大十倍以上。能帮助客户节省抗体、蛋白从研发到大规模生产的时间及成本。”
据介绍,康晟生物自2018年在中山落户以来,始终专注于生物药生产的核心原材料的研发与制造。目前已发展为国内首个同时拥有商业化宿主细胞株开发系统和动物细胞培养基、生物医药CDMO 研发和规模化生产服务的企业,核心产品细胞培养基——生物制药原液生产核心原料,以高收率、质量稳定性强填补了国产上游供应链空白。公司目前已与全球数百家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企业建立服务关系。
“中山营商环境务实,运营成本较低,政府支持聚焦,有利于企业初期的成长。”王童童表示,企业的发展并非线性增长,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当企业准备扩展面向更大的市场时,苏州、上海等城市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多元化人才,这些要素对企业的壮大非常有益。
康晟布局两地“走一步踏一步”的螺旋发展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大湾区与长三角的资源优势,又避免了单一市场或区域的局限性。企业也在实践中走出了“双驱”发展的模式:中山作为企业能量“储备仓”,有着政府提供的定制化政策支持,能为企业蓄力发展提供动力;苏州则承担起市场拓展和高端人才引进功能。
“苏州的公司更像中山的子公司和生产基地。”王童童介绍,目前苏州基地30人团队专注于生产工艺革新与市场响应,苏州康晟生物专注于细胞培养基的研究和制造,将建设基因与细胞治疗的现代化生物医药创新服务平台。中山的千人员工母公司则深耕核心研发与企业内部管理,“双驱”协同产生了“1+1>2”的效应,产生了企业培养基产能三年增长10倍的效果,2024年苏州康晟生物的产能利用率更突破90%。
突围:从单兵突进到体系作战
中山康晟生物通过“双城双产双研发”模式,在苏州、中山两地形成错位发展格局。相隔百公里的联动效应同样发生在乐心医疗的产业版图中。
乐心医疗自2016年落子上海以来,逐步形成以上海为“创新中心”、深圳为“技术枢纽”、中山为“制造心脏”的协同网络。“上海团队有二十余人,却是撬动医疗资源合作与科研创新的支点。”乐心医疗算法研发部总监刘子毅表示,上海的优势在于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三甲医院资源。公司选址长宁区,正是看中半小时交通圈内覆盖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等顶尖机构,以及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等临床合作方。目前,上海团队聚焦心血管大模型开发、医疗数据模态融合等前瞻性研究,并与高校联合攻关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为硬件设备注入“医疗级精度”。
采访团走进乐心医疗位于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联通大厦内的上海分公司,几位工程师正加紧在电脑前进行着算法模型的调试与优化,据介绍,上海团队的工作重心在于将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医疗产品,通过不断迭代升级,力求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这栋楼里有60多家高科技小微企业,计算机工程师们经常互相交流、碰撞思维火花。如果我们有一些技术难点,基本上通过上下楼之间的交流都能解决。”刘子毅表示,正是这种高密度技术型人才的聚集,与这种开放、共享的工作氛围,为乐心医疗上海团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与动力,“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快速获取最新的科研动态,还能迅速获取技术支持,大大缩短了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周期。”
如果说乐心医疗在上海搭建起的是“创新中心”,那么在深圳设立的“技术枢纽”,则依托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氛围,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将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深圳的百人团队承担着从产品设计到供应链落地的关键任务。“深圳既有顶尖的软硬件工程师,也有成熟的电子产业链。”刘子毅介绍。
中山的千人工厂则是乐心医疗的“制造心脏”,承担着产品量产前的最后一环。刘子毅强调:“医疗级设备对工艺精度要求极高,例如智能戒指需实现密封灌胶、微型光电模组装配等复杂工序,中山团队以丰富的制造经验确保品质与效率双赢。”随着深中通道开通,中山与深圳的协同效率进一步提升,形成“深圳研发、中山智造”的联动模式。
生态:新质生产力的“湾区解法”
中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对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更是促进生物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引擎。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山市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吸引着一批批的优秀企业落户中山。2024年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山市生物医药企业达6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规上工业企业93家,年产值超1亿元企业39家,具有药品或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企业262家、药品经营许可证(批发、零售连锁总部)企业45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中山品尝到了企业发展的“甜”,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子中山,发力大湾区。
就如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研发中心的同时,康晟生物也充分发挥“湾区桥头堡”作用。通过“现身说法”的招商模式,凭借对中山营商环境的深度解读和产业配套的精准匹配,成功引进恒动生物、欣协生物落户“湾区药谷”。
湾区药谷正是康方生物中山总部所在地,其核心区中山国家健康基地,是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医疗产业化基地,建设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湾区药谷内已汇聚了400余家企业,其中本土上市企业7家、13家上市公司在园区布局。已构建涵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金融资本、孵化加速全过程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我们既是中山政策的受益者,更要当好传播者。”王童童介绍,“引进一个、带来一串”的葡萄串效应,使企业的“朋友圈”成为城市的“朋友圈”,为城市招商引资、推荐好项目的同时,为中山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助力,为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手记
区域协同下的中山医药突围策略
康晟生物与乐心医疗在中山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在地深耕”与“跨域协同”的辩证统一。两家企业的进阶之路,也为中山本土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利用技术创新优势激活本土生产,构建跨区域合作完成企业布局整合优势资源,企业壮大反哺本土产业圈。随着深中通道通车,两大企业形成的“湾区协同方法论”正转化为中山的招商利器。
采访中,我们也听到了企业的心声,他们以苏州-上海城市群协同发展为参照,为中山市产学研融合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认为苏州依托苏州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构建的产学研生态体系值得借鉴。当地企业高管普遍在高校兼任产业教授,通过共建课程体系、联合课题研究等方式,将产业需求直接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
毋庸置疑的是,中山企业的跨域发展绝非资源外流,而是通过构建“技术在外孵化、成果回粤转化、生态反哺本土”的闭环,实现了“走出去”与“引回来”的动态平衡。这种“跨域协同、在地共生”的新范式,正在重塑中山产业的演进逻辑——当本土企业突破地域边界融入更大创新网络时,它们带回的不仅是技术、资本与订单,更是推动整个城市产业能级跃迁的“核反应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