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博会展馆。
中山火炬高新区新启用的湾区光谷大厦。林彦燊 摄
光电光学产业是新时代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之一,同时也是中山火炬高新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2024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聚焦光电成像及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布局建设光电产业基地,做精做细光电产业链条,打造“湾区光谷”。在2024年“投资中山”招商推介系列活动暨第十一届中山人才节开幕式上,中山火炬高新区进行“湾区光谷”推介,“湾区光谷”正式揭幕。2025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部分提到:提质发展光电光学产业,聚焦光学感知、新型显示、激光装备等优势领域,集聚更多优质光电企业,做大产业规模。
中山如何用好“湾区光谷”产业品牌,进一步推动光电光学产业链“强链补链”,同时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和高端人才聚集,实现聚光成“炬”,高质量发展?本期理论周刊邀请市科技局、光电光学企业、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员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代表进行探讨。
主持人:谭华健
冀鸣 提早布局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新赛道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光电产业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但高端光学元件、精密制造装备等关键环节仍受制于人。中山市依托区位和产业等优势,已形成了中山火炬高新区等三大产业集聚区,但在核心技术自主化率、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比、高附加值产品和高端人才密度等维度仍存在明显短板。
工信部最新提出:加快培育发展和布局原子级制造、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新赛道。而众多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核心基础都与光电精密制造产业息息相关。中山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未来产业培育的黄金时期,聚焦原子级制造、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和新型产业提早布局,设立攻关基金并推行揭榜挂帅,为国家级战略任务承担单位加强配套,引导和形成颠覆性技术突破。依托细分领域特色企业引领作用,联合链主龙头单位和科研平台,开放特色应用场景验证,支持产学研用共建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加速技术迭代。梯度培育创新主体,通过本地特色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颠覆性技术在航天军工、半导体和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化落地,形成“原创—验证—落地”闭环生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一、布局前沿,抢占科技制高点
原子级制造、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无疑是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湾区光谷”若想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科技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提前布局,抢占先机。目前,不少地区已开始行动,设立专项攻关基金,并推行揭榜挂帅制度。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科研项目分配模式,让真正有实力的科研团队和企业,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参与到关键技术的攻关中来。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至关重要。不仅要为已经在承担国家级战略任务的单位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还要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以量子科技为例,这项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端人才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为本地已有基础的科创团队进行配套。比如中山本地科创公司博顿光电,其离子束溅射装备及工艺已经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突破,获批合肥国家实验室“量子科技仪器专项”,作为主要研制单位承担国家专项任务。可以发挥此类公司的科创引领作用,依托国家级实验室的合作,吸引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入驻“湾区光谷”,围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关键技术展开攻关,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二、协同创新,打造技术转化新引擎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技术的有效转化和应用。“湾区光谷”可以依托光电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特色企业,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方面的优势,联合链主龙头单位和科研平台,打造了开放的特色应用场景验证平台。这类平台的建立,可以为新技术的验证和迭代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大大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
与此同时,产学研用共建的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也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概念验证平台可以帮助科研团队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进行评估,避免科研与市场的脱节。中试平台有望解决科研成果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企业的产业化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在航天军工超精密制造领域,通过这些平台的协同运作,可以实现超高精度光电器件从材料选型到工艺制备及装备、再到超精密加工制造全过程的产业化落地,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梯度培育,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为了推动颠覆性技术在航天军工、半导体和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化落地,“湾区光谷”可以尝试采取梯度培育创新主体的策略。对于初创型科技企业,政府通过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包括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创业初期的难题,顺利实现起步。对于成长型企业,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拓展市场份额。对于成熟型企业,政府引导其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产业升级。
这种梯度培育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也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生态。比如在航天军工和新材料领域,博顿光电及科研平台北京理工大学大湾区创新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可以凭借各自在超精密制造方面的技术优势,与国际及国内龙头企业及优势科研院所合作,将离子束微纳加工及原子级制造技术应用于航天军工、量子通信、超导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的超精密加工制造,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在半导体领域,培育和鼓励产业上游的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特色企业,通过加大研发和市场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和新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湾区光谷”的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聚焦前沿技术布局、协同创新和梯度培育创新主体,“湾区光谷”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有望在大湾区乃至全球科技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引领科技发展的新征程。
(作者系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高级工程师,中山市政协委员)
张振 构建光电产业全链条生态赋能新范式,擎动“湾区光谷”能级跃升
为贯彻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中山市以火炬高新区“湾区光谷”为省级战略支点,构建“一核多极”光电产业生态,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四链融合”创新机制,组建政产学研联合体突破光通信芯片、激光雷达等“卡脖子”技术;实施“光电人才雁阵”工程,构建“领军—工程师—工匠”梯度化育才体系;深化“双岸战略”,联动深圳、武汉等创新极共建中试基地与跨域实验室,推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协同”全链条跃升,全力建设国家级光电协同创新枢纽,赋能珠江口东西两岸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一核多极”光电产业生态,打造省级战略新支点。以火炬高新区“湾区光谷”为省级战略支点,通过连片改造低效工业园,打造集光电总部基地、中试平台、智能装备集群于一体的千亩级产业集聚区,创新“连片开发招商+四链融合赋能”模式。联动翠亨新区布局激光雷达研发、岐江新城建设光学成像创新中心,构建“核心区突破—拓展区承载—协同区配套”三级空间网络。推动“湾区光谷”纳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争取专项债支持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建设,设立光电母基金,重点培育硅光芯片、Micro LED量子点等前沿领域。搭建光电产业数字化生态平台,集成EDA工具云服务、专利风险预警、政策精准推送功能,构建“阳光—雨露—沃土”式创新生态,建成大湾区西岸光电产业核心引擎。
二、构建“四链融合”创新生态,突破光电产业技术壁垒。由联合光电、弘景光电等光电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政产学研金”五方协同创新体,联合电子科大中山学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机构,聚焦光通信芯片设计、车规级激光雷达量产、纳米光学元件精密加工三大“卡脖子”领域,实施“需求张榜—揭帅攻关—中试加速”全链条攻坚。建设省级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配套硅光芯片试制线、自由曲面光学智造平台等核心载体,开放纳米压印光刻机等尖端设备,打造大湾区首个光电共享实验室集群。联动季华实验室共建CNAS/FDA双认证检测中心,提供激光雷达高低温循环测试等国际标准服务,降低检测成本。同步推进“专精特新育苗工程”,通过“技术入股+订单反哺”机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推动中山从应用创新策源地向原始创新高地跃迁,构建千亿级光电产业集群核心支撑。
三、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梯度化育才体系,启动“光电人才雁阵”工程。聚焦半导体激光器与光学薄膜等“卡脖子”领域,组建粤港澳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协同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创新推出“光电+微电子”双学位联合培养机制,靶向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同步推进中山火炬职院与港澳高校共建光电产业学院,实施“企校双元、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保障年度专业人才输送量突破300人,并联通深圳鹏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立院士工作站资源共享机制,柔性引进“双基地研究员”。创新实施“金蓝领扎根计划”,对持续服务超3年的高级技师发放专项安家补贴,力争实现高技能人才属地化留存率超80%。高标准打造粤港澳光电技能竞赛品牌,设立百万级人才激励基金构建技术比武平台,形成“赛育融合”的聚才效应。计划至2028年建成“百名产业领军人才领航、千名卓越工程师支撑、万名技能工匠筑基”的三级人才金字塔,全面构筑光电产业智力引擎。
四、构建“西岸产业链+东岸创新极”协同范式,创新“双岸战略”实施路径。深化“西岸协同+东岸对接”战略,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中试转化基地”开展合作,重点承接半导体激光器、硅光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验证,规划建设专用中试产线,构筑“深圳概念验证-中山量产定型”的产业闭环,提升技术转化效率。围绕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光刻机、磁控溅射镀膜设备等核心领域的研发优势,深化与中山泛半导体企业的联合技术攻关,重点开展国产化设备在芯片制造、光学镀膜等环节的应用适配验证。联动武汉中国光谷创建“跨域联合研发中心”,围绕光学薄膜、光纤传感等领域实施“双首席科学家”攻关机制,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深创投、粤科金融组建光电产业协同发展母基金,重点注资跨区域技术转化平台、设备共享云平台建设,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实施三年攻坚计划,规划突破“卡脖子”技术20项以上,主导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推动中山形成“基础研究-中试熟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光电协同创新枢纽。
(作者系中山市科技局二级主任科员、 九三学社社员)
九三学社 打造“湾区光谷”科技创新中心,助推创新融合发展
作为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中山近年来全力推进深中“六个一体化”,其中创新一体化是中山推动与周边区域在科技创新上协同与合作的主要抓手。光电光学产业作为中山市“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组成部分,打造“湾区光谷”科技创新中心,对我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珠江口东西两岸创新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构建“湾区光谷”科创中心的过程中,珠江口西岸在产业结构、科技水平、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尤为突出。以产业空间拓展不足为例:珠江口东岸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占据优势,而珠江口西岸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为了实现“湾区光谷”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产业互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在构建“湾区光谷”的过程中,土地碎片化以及低效工业园区的存在,产业空间拓展不足,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空间分布不均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影响整体光电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区域协同性不够,企业技术研发存在壁垒。区域协同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在构建“湾区光谷”的过程中,技术研发需求对接存在信息壁垒。比如,中山缺少复合型技术经纪人及全过程沟通服务链条。中山与深圳、港澳等城市创新主体在技术研发过程存在信息壁垒,有建立完善沟通对接机制的迫切需求。
基于中山光电光学产业现状,针对构建“湾区光谷”科创中心提出如下建议:
一、依托高能级产业空间,积极打造省级“湾区光谷”科技创新中心。
火炬高新区可依托光电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平台等,聚焦发展光电信息重点领域的总部型企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创新型企业,打造智慧化产业集聚区,依托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建设,形成“连片发展”“以园招商”的产业发展模式。谋划以火炬高新区“湾区光谷”为核心,打造省级“湾区光谷”科创中心提级规划布局,助力构建产业知识合作网络体系,建设光电信息为特色产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降低大湾区在更新现有知识基础、分担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助推珠江口东西两岸创新融合发展。
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科技创新日益倚重跨学科探索,各前沿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催生新的科学思想和理论,不同尖端技术的重新组合持续酝酿新的未来场景和市场空间。支持有条件的光电信息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行业关键技术,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中山市光电产业协会做大做强,搭建光电信息产业交流与合作平台和推动链主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聚焦前沿颠覆性技术,通过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三、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光电产业纳入省级产业、科技重点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聚焦园区运营、优质项目落地、企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总部经济、人才引进和公共服务能级提升等方面进行“滴灌”扶持,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山留创园的一园多区建设,面向海内外加快靶向引进光电信息领域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出台人才引进专项政策给予资金支持,强化优质技能人才培育效能。将光电信息产业纳入省级产业、科技重点发展战略,出台相关的产业科技规划、政策,帮助“湾区光谷”导入国内外光电信息科研成果、产业项目、专家人才等资源。
四、强化跨区域协同,密切与国内外企业交流合作。加速打造具备全国影响力的省级“湾区光谷”科创中心,坚持以产业规划布局空间规划,鼓励光电企业与科创载体走出去,深度参与光电信息未来产业分工,积极融入国内外高端光电信息供应链体系。加强与深圳、上海、北京、武汉等优势区域的资源对接,深化合作层次,建立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跨地区合作体系。探索与长三角地区光学成像、光电显示领域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及资金链等四链协同发展,搭建创新平台推动跨区域合作。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员会)
相关链接
湾区光谷
中山在火炬高新区集中全市优势资源打造“湾区光谷”,力争到2026年,光电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再用3到5年时间实现营业收入翻一番,光电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光电信息产业整体研发费占营收比重超8%。
今年2月,我市印发的《中山市进一步推动光电光学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以推动光电光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聚焦科技创新、数智转型、产业培育、要素支撑等关键领域,推出十条支持措施。其中,科技创新方面要从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角度,鼓励建设光电光学领域国家级、省级重大创新平台、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提出了“支持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和“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条具体措施。